找回密碼
 註冊
查看: 1068|回復: 5
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
收起左側

鏡花‧水月[世界觀]

  [複製鏈接]
跳轉到指定樓層
1#
發表於 5-2-2010 01:18:20 |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|倒序瀏覽 |閱讀模式
本帖最後由 聞語騫 於 15-3-2010 19:06 編輯

最近忙得不可開交,之前的小說都沒更新,現在只是貼一下自己想出來的世界觀。要看作品的話,大概要等一段長時間。時間有限能盡述,這世界觀會作不定期更新。

鏡花海
在陸地的盡頭、最南面的地方,是晴空下湛藍的水,廣闊無垠、深不見底。岸上可以聞到鹽巴的氣味,眼前所見,無疑是一片旺洋。人們將之稱為海,再準確一點,海的名字叫鏡花海。海是海域,也是海洋。這個海域不時泛起薄霧,海中有島有山,星羅棋佈。鏡花之海,海中之島,宛如鏡中花瓣。岸是花,島是瓣。漁村出小舟,巨港出海舶,居民以海維生,漸漸地他們居住的海濱、河口、下游,都叫作鏡花海。不知甚麼時候,離岸稍遠的農村,同樣叫作鏡花海。

五家賊
有海便有海賊,五家賊正是鏡花海上的海賊。然而,他們既不是當海賊的五家人,也不是五家人組成的五個匪幫。五家是陳、王、香、李、張五家,五家賊就是由這五家人當頭的五個海賊團。有人說海上商賊不分,五家賊其實也是五家當頭的「海商」。

大、小武林
甚麼是武林?武林即是武學之林。這是其中一種說法。寫史的人,有極少數寫武林史,到底是先有武林,還是先有武林史?可以肯定的是,向中林成為第一代武林盟主之際,人們已經知道了「武林」。也不知道是哪個時候,人們口中又多了「大武林」,有了大武林,小武林就被劃分了出來。大、小武林,是一體的兩面。所謂小武林,就是武林盟主和各門各派的掌門、高手,即使是武林盟主,也不得對這些掌門、高手無禮。大武林則是武林盟主認可的門派的弟子,哪怕只學了一招半式,入了門,就進了武林。武林以維持秩序為己任,官府不管或管不到的地方,都由武林維持秩序。

武林山
不高嶺中的一座小山,第一代武林盟主向中林舉行會盟的地方。自此之後,武林山成為每一代武林盟主即位的地方——號令大武林的權力的象徵。

內、外江湖
武林的範圍由武林盟主劃定,江湖則不然。「有人就有江湖」這句或許不夠準確,但江湖的範圍的確比武林大得多、模糊得多。不被承認的門派、孤僻乖張的隱士、孓然一身的游俠,以至落難貴族、武裝商人、黑道幫派,這些邊緣人組成了江湖。他們擁有一個共通點——體內均流著不安定的血液。不甘現狀的人們組成了江湖,極少數人以其超然能力,暗地裡操縱著「江湖」,甚至不高嶺以南的陸和海,這群人形成了內江湖。與此同時,浮於表面的一層被稱作外江湖。


如果「五家」瓜分了外海的統治權,「華」則獨佔了內河的一切利益。內河包括了列國的河川和運河。說是獨佔,其實不完全正確,皆因「華」是由不同的團體組成,商人、土匪、幫會、門派、望族,為了各自的目的組織了「華」。華就是花,意即「像花一樣繁多」。稱為華的組織,源自於列國之間的停戰區。大戰過後,以河為界的國家劃定停戰區,撤離了軍隊。兵力真空首先導致了官府的權力劇減,從「管不了」到「不去管」,停戰區成為被國家捨棄的土地。官不管,強人來管,地方勢力迅速的興起,經過一個世代,十多股勢力合流成為「華」,其勢力由停戰區伸延到所有的河流、運河。列國以「華」的成員押運糧餉,受委託團體提供工人、船隻和沿途護衛,中介團體則向國家收取中介費,各國的密使更透過「華」進行活動。「華」作為列國間的緩衝,察覺到自身的重要性,這組織藉著衝緩者的角色,把局勢導向對自己有利的方向。這已經是公開的秘密。背景迂異的人們,時刻為自己的利益打算,但若其中一國意欲介入停戰區,這些人又會意外的團結一致。維持鏡花海的局勢穩定,是這些團體中的共識。

鏡花五國
鏡花海共有上河、丹鳳、羽陵、敖、桂五國。五國因戰亂而生,也因戰亂而積弱。鏡花海的實際統治者可能是「武林」,可能是「江湖」,也可能是「華」,但決不是五國中的任何一國。

羽陵江
不高嶺以南最大的河流,仙宮河、仙池河匯流於不高嶺的某個地方,流入鏡花海。所名字可知,「羽陵」是中、下游居民的稱呼,水月界則將之稱為瑤玉河。在上河國,人們同時使會兩種稱呼,一般而言,使用前者的是南部人,使用後者的是北部人。羽陵江從正中分割了南方的陸地,其中游即停戰區所在,是「華」的發詳地。

上河國
不高領南麓的國家,也是鏡花五國中最大的一個。相對其餘四國,上河國位處上游的國家。從國號來看,該國人也有這樣的認知,並以此為傲。面對上河人的自負,其他四國則以「鄉巴佬」、「老匹夫」罵回去。從另一角度,這說明了上河國的特徵——人口眾多的農業國家,風俗尚武。事實上,上河國是唯一一個沒有海港的國家,無漁鹽之利,工商業也不發達。

丹鳳國
與上河國東陲接壤,西南是羽陵國,南邊是敖國。丹鳳國都名齊城,是為江南第一古都,城中有王宮名為丹丘台。

羽陵國
鏡花五國中最小的國家,位處下游,人口少、兵力弱,卻擁有最富裕的商業都會——封。封是羽陵國的首都,靠貿易、轉口和手工業養活了龐大的人口,這裡的人口比鏡花海任何一個城市都來得多。然而,本土的資料根本不足以維持封的繁盛,更甚者,連養活這些不種田的市民也做不到﹗工商業需要市場,市民需要糧食,能在亂世提供貿易孔道的,不是官府,而是幫派、走私商人、地方豪強,這些勢力構成了「華」的前身。大多數城市在戰後都陷入了一片蕭條,封卻在「華」的成立之後更顯繁榮。然而,封的財富不見得屬於國王,或國家。城中的商家、作坊、市集,不是由「華」開設,就是有「華」在背後撐腰,「華」透過威迫、利誘,控制了中、下層官員,這些官員在適當的時候給予方便,同時與「華」瓜分了大部份商業利益。

敖國
在丹鳳國南,羽陵國東,海軍強大,號稱鏡花海第一。事實上,其艦隊半數為香家所有,軍官也多為授官海盜。香家當家香延龍讓其子弟為官,好以官府名義兼併其他海賊。香延龍本人並未受敖國官號,香家不完全隸屬朝延。

桂國
領土僅次於上河國,基本山是一個山國,耕地不多。桂國海岸線長,海中島嶼繁多,水師形同虛設,其海域實際上由陳、王二家統治,沿海鄉鎮幾乎都由海賊建立。陸地方面,桂國有山民及平原居民,山民民風強悍,常被大量徵召,與上河國作戰。官府徵兵打亂了山民的生計,引起了大規模的叛亂,至今仍未平定。

不高嶺
鏡花與水月界的分界線。

水月界
水月界不可能是結界,更不可能是別的世界,這號稱千湖境界的土地,從不高嶺北麓的水月林向北延伸。水月界是相對鏡花海的概念,鏡花海的百姓並不知道水月界以北的大北荒。

大北荒
水月界以北,廣大的內陸地區,被視為蠻荒之地。

哈札兒
大北荒的一個強大族群。逐草而居,善弓矢、狩獵,好抄掠,是一般人對他們的印象。
回復

使用道具 舉報

2#
 樓主| 發表於 27-2-2010 11:55:07 | 只看該作者
本帖最後由 聞語騫 於 15-4-2010 03:54 編輯

武人名號

銳花五國,各踞一方,此紛亂用武之世,武人地位尤高。地位高,繼而有名號。名號或源於江湖、武林,或由官方賜予,或按地方習俗所授,至甚者,自詡為俠、師、尊、霸、王者,比比皆是。每當這些人被打敗,甚至掉了性命,換第二天,又有人自稱為俠、師、尊、霸、王等等。雜七雜八的稱號,江湖從來不缺。問題是,徒有虛名之徒太多。能做到「名實相符」的,到底有幾個?

劍士
五國貴人,效法古人養士。善使劍,識大體者,收入王府、將軍府,稱名劍士。如此一來,劍士成為官方稱號。平民妄稱劍士,官府授權劍士直接殺之。士原為上古的稱號,「士為知己者死」,好說名了他們重義輕生的武士風範。某程度上,劍與士有相同的地方——同樣的古舊,同樣為人推崇。劍的歷史比刀更早,劍不只是武器,也是身份,是以貴族、士,均配劍在身。隨著刀的普及,劍漸漸離開了前線,卻未曾離開人們的心。

劍卿
劍士為主人所薦,入朝為官,便稱劍卿。劍卿受朝廷給養,在其官號中加「劍」字,如劍卿為工部尚書,即稱工部劍尚書,工部劍尚書兼領劍卿的給養與工部尚書俸祿。由劍卿入仕,觸發部份文臣不滿,認為是江湖武夫擾亂朝綱。

劍王
即使是尚武的上河國,也未曾封劍者為王。以劍稱王,實為自封。南劍門鄭持正自稱為劍王,與羽陵國官軍戰鬥二十年。鄭持正死後,其弟鄭守正繼位,五年而崩。守正子匡與持正子為用爭位,鄭為用引官兵滅鄭匡,「劍王之亂」平定,歷時二十九年。翌年,鄭為用謀反被揭發,投靠於「華」,遭到毒殺。有說背後為武林盟主指使。一城拳法最強者,多稱拳王,鏡花海拳王極多,卻無人敢稱劍王,這是「劍王之亂」的後遺影響。

斬士
桂國山民的稱號,原稱斬武者,善使斬擊型兵器。受平原居民的影響,改稱斬士。

獵士

陷隊士

桂支年有牙兵曰斬士,曰獵士,曰陷隊士。斬士為其親兵,支年視若子弟,在郡察奸佞,在陣翼其將,在野斬兵士怯退者。獵士執弓矢短兵,居三軍之先,知寇之將至,蟄伏山林,怒擊其眾以亂其陣。斬敵首顱,謂之獵首,其蠻俗也。陷隊之士,皆健勇不披甲,輕足善走,惟執短矛與楯,避其實,取其虛,制敵之奇兵矣。
回復 支持 反對

使用道具 舉報

3#
發表於 1-3-2010 21:01:52 | 只看該作者
分法很細緻,但江湖人會否真的如此細緻?
回復 支持 反對

使用道具 舉報

4#
 樓主| 發表於 3-3-2010 16:08:06 | 只看該作者
劍士、劍卿就像國家煉火術師,不完全屬於江湖。
如果你是說大小武林、內外江湖,那我補充一些背景資料好了。
回復 支持 反對

使用道具 舉報

5#
 樓主| 發表於 12-3-2010 21:58:38 | 只看該作者
本帖最後由 聞語騫 於 14-3-2010 23:20 編輯

雲自真
齊聖、悉羅斯的師父,上河國第一劍卿。

齊聖

齊聖,一個無人不曉的名字。既赫赫有名,又聲名狼藉。武林中人唾棄他,朝廷命官敵視他,江湖中人忌他三分。出身於武林,任官於朝廷,行走於江湖,這男人是武林的叛徒、朝中的異類、江湖的梟雄。二十年前,齊聖成為上河國劍卿,這等於觸犯了不得為官的門規,齊聖也因此被逐出師門。人在江湖十年,齊聖獲得了上河王的賞識,全權負責停戰區的情報工作。這任務不只針對其他四國,更是針對著「華」。一半是齊聖的慫恿,另一半是上河王自己的野心。齊聖向上河王的報告當中,將武林和江湖作了明顯區分,又將前者分以大、小,後者分作內、外。這樣的區分,可謂前所未有。首先採用這種區分的,是上河國的王家檔案,各派各幫的掌門得知這種分類,已經是好幾年後的事。

悉羅斯
王族之後,祖上為水月界出身,父親遷入上河國,當上文武堂之劍師。拜其父所賜,悉羅斯成為文武堂學生,受雲自真私傳劍法,學成後執教文武堂。其劍術之高,勝於父親,為文武堂大劍師。據說最早的時候,悉羅家居於大北荒,為眾多南遷水月界的部落之一。
回復 支持 反對

使用道具 舉報

6#
 樓主| 發表於 28-4-2010 01:24:21 | 只看該作者
本帖最後由 聞語騫 於 28-4-2010 03:19 編輯

漁淵公
《刺客年譜》的作者,見過他本人的,也只有寥寥幾人。對於其身世,江湖有光怪陸離的傳聞,從隱退史官,到傳奇刺客,到妙齡女郎,到害人惡妖。也許,江湖本身就夠光怪陸離了。不過,主流的看法,還是以玄淵公為一百歲老叟。
事實上,第一任漁淵公史玄淵早被郝羅齊所殺,郝羅齊借用其名,續寫《刺客年譜》二十年。

史玄淵本為食客,主人遇害後,與伙伴密謀為主復仇,刺殺仗仇人。不料計謀為人洞悉,敵方派人挾其家眷,迫玄淵倒戈。玄淵不得以背叛同伴,結果同伴盡死,其一家老少,亦遭毒手。玄淵悔懊不已,遂隱居草蘆,書《刺客年譜》,教世人「士為知己死」,莫貪生輕義。此種作法,非每個人所能認同,卻自史玄淵自我救贖的方法。

郝羅齊贖寫《刺客年譜》,表面上是參照原著精神,實際上是強調視死如歸,鼓勵行刺以亂天下。
回復 支持 反對

使用道具 舉報

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| 註冊

本版積分規則

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